
專業(yè)咨詢師為您的健康生活導航

專業(yè)咨詢師為您的健康生活導航
中國人明顯存在著精神疾病軀體化現(xiàn)象。
一個專業(yè)心理咨詢師說,我常常遇到這樣的人,有長期不愈的慢性病者,醫(yī)院怎么治都沒有效果,而通過心理調(diào)節(jié)卻可以輕松地見效。比如有個人神經(jīng)性胸悶長期治不好,跑了很多醫(yī)院找不到原因,后來做心理咨詢才發(fā)現(xiàn)她對單位領(lǐng)導不滿。“心里憋著一口氣”,是這口氣造成了她的胸悶。還有一個人長期頭疼,非常嚴重,我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基層領(lǐng)導,工作中下面的人不聽他的,上面對他提要求,他覺得自己和別人相處太困難,有些人讓他“頭疼”。 北京某家大醫(yī)院調(diào)查顯示:在內(nèi)科病人中,有將近40%的人實際上是情緒問題或者心理問題,這些人中有些根本沒有軀體疾病,有些雖然的確有軀體疾病,但是這軀體疾病也是消極情緒引起的所謂“心身疾病”,如果情緒問題解決了,這些疾病很容易治愈甚至可以不藥而愈。所謂頑固的慢性疾病人中,這個比例還會更大。 另據(jù)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同樣是抑郁癥,中國人多呈現(xiàn)軀體癥狀,如出現(xiàn)頭疼、失眠等軀體上的不適,而美國人則多表現(xiàn)出有關(guān)存在意識方面的憂患,如覺得活著沒有價值、失去意義等。 畸形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了一大批“好人”。 心理學專家朱建軍說,中國人和西方人心理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比中國人更直接,他們?nèi)绻行睦韱栴},比較愿意直接對心理醫(yī)生說:“我情緒不好”。而中國人則不然,中國人較少直接表達消極情緒,很多時候,中國人會把不良情緒轉(zhuǎn)變?yōu)檐|體的不適。中國人更愿意表達軀體上的不舒服。 中國人之所以軀體化比西方更普遍,實際上與中國的文化原因有關(guān),中國人一直講求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凡事“和為貴”,當然,這種思想很好,但發(fā)展到后來卻變了味兒,成了壓抑人們表達情緒的桎梏。 封建社會,人們不敢對統(tǒng)治階層表達不滿情緒,如果人敢于批評皇帝便以罪論處。統(tǒng)治階級壓抑民眾不滿情緒的典型是“文字獄”。人不能表達對“尊長者”的不滿,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妻子很少有權(quán)利表達對丈夫的不滿,否則就是不賢惠,不溫柔。總之,如果一個人表達自己對別人的不滿,在人們心目中他就是一個不善良的人。 于是人們都用一種善良的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努力壓抑自己各種“不良情緒”,使自己成為人們心中的“好人”。換句話說,中國畸形的“和為貴”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了一大批畸形“好人”,這些人性格軟弱,從來都不敢表達自己不好的情緒,他們或她們對人際關(guān)系很看重,但是又不懂得人際相處之道。于是他們采取了一種簡單化的人際交往方式,就是盡量對別人好,在發(fā)生沖突的時候盡量委曲求全,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做一個善良的人,我們的文化也支持他們這樣做,認為這就是善良的人。這也就是女性當中所謂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和男性中的“老好人”。 “好人”總是要表現(xiàn)善良賢惠,總是壓抑不良情緒。 可是,人與人之間必然會有沖突,即使是相親相愛的人也是一樣。如果是健康的文化,應當允許人們表達這些沖突,允許人們表達對別人的不滿,消除了不良情緒,人們才能更健康地和睦相處。因為,不良情緒壓抑久了,人們不但不會真正的“和睦”,反而形成了一種外表看似“和睦”,私下里勾心斗角的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這個姑且不論。 不良情緒的長久壓抑,必然就會使人生病。另外,“得病”也是中國人常用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也是中國人常用的一種人際控制手段。 自認為是善良的人,社會關(guān)系中的弱者,就自發(fā)地形成一種方法,那就是生病,你可以不允許我不滿,可以不允許我生氣,但是你不可以不允許我生病,生病人可以間接地表達不滿,生病的潛臺詞是:“你看你把我害成什么樣子了,我都生病了。”生病還可以用做消極的反抗,你要我做違心的事情,我不敢不做,但可以生病,這樣我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做了。 當然,你可別誤會,生病的人可意識不到這些,在傳統(tǒng)思想道德的壓抑下,他們也不自知。在上面提到的40%的身心癥患者中,只有12%的人對所患的精神疾病有明確意識,并只有8%的人曾經(jīng)求助過精神科。這組數(shù)據(jù)說明,廣大的中國民眾并不認為自己是患了心理疾病,很多人即使自己出現(xiàn)了相應的精神疾病的癥狀,也僅視作內(nèi)科病癥而去內(nèi)科就診。 但是人是有潛意識的,潛意識會做什么,即使是自己也并不總是知道,潛意識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身體,在認為必要的時候,就會讓身體生病。 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對于中國人來說,人際矛盾是導致生病(精神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良情緒的長久壓抑,必然就會使人生病。 這些人的人際交往其實很不健康,也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首先,無論是誰心里都會有一個平衡,付出都求回報,即使是無私奉獻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求回報的:如果你無視父母的努力付出與辛苦培養(yǎng),不好好學習工作,不求上進,父母也會生氣。 所以,這些“好人”自以為對別人很好:把自己的愛心都給別人,在沖突中總是委曲求全、克制忍讓……殊不知道這些“善良行為”卻造成了惡性循環(huán):首先是自己壓抑了不良情緒,其次是給周圍的人一種得寸進尺的思維定勢(美國心理學弗里德曼1966年實驗證明了這一心理效應),人們會向你索取更多。結(jié)果反而是心理怨氣越積越多。貼著善良賢惠標簽的他們又沒有勇氣去報復別人,況且那也不符合他們長期為自己塑造的形象———于是他們只有一條路,就是生病。 一個人堅持愛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惡———只要不損人,利己并不是壞事。 如果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如果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這不是你們的錯,因為你是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人為善的要求。錯誤出現(xiàn)在中國文化上,這個錯誤在荀子時就出現(xiàn)了,誤以為凡是為別人的就是義,就是善,凡是為自己的就私心,就是惡,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凡是愛人就是善,愛別人是善,愛自己也是善,而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怎么能真正地愛別人。還有,愛并不意味著總是和和氣氣,永遠沒有爭執(zhí)和利益沖突,相愛的人也有沖突,而一個堅持愛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惡———只要不損人,利己并不是壞事。 ■相關(guān)鏈接 近日,記者在某心理論壇上看到來自湖北網(wǎng)友的一則帖子: 春節(jié)那幾天是大家一年中難得幾天聚在一起的時間,本是好事,可是我的親人中有人提議和我爸爸合伙做生意,并提出三七分賬。我爸爸是一個老實人,當時,他想也沒想就答應,甚至提出幫他們租房子開店(這些費用他全包)。 我一直不希望和親人間有爭執(zhí)。爸爸也總跟我們講“只要家人感情好,比什么都值”。可是只要涉及錢,涉及利益,有一方有私心,就必定會影響感情。到時候,不僅不賺錢,賠了感情,更會落下禍根。 事情真不出我所料。這才過了多長時間,前兩天我打電話回家,媽媽說爸爸為了合伙做生意的事兒病倒了,而親戚們只會動嘴,一點實事兒都不辦,都是爸爸忙前忙后的準備。 現(xiàn)在看來,我爸爸的犧牲,一點也不值!我都開始懷疑,其實是自欺欺人吧,我明知故問,就是想不通:人說好人好報,可是照此看來,好人反而不好。不但在感情上容易受傷,而且在事業(yè)上也注定是失敗者。我想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也是掩飾不了的。不是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