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華生及其助手進行了后來成為心理學史上著名的一次實驗。該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身上是如何形成對恐懼的條件反應的。
被作為可憐的實驗對象的是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小男孩,當他還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研究者把一只白色的老鼠放在他身邊,起初他一點都不害怕;可是,當用一把錘子在他腦后敲響一根鋼軌,發出一聲巨響時,他猛地一打顫,躲閃著要離開,表現出害怕的神態。給他兩個月的時間使這次經歷淡忘,然后,研究者又開始實驗。當一只白鼠從正在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個特別新奇有趣的玩具,伸出手去抓它;就在孩子的手在碰到白鼠時,他的腦后又響起了鋼軌敲響的聲音,他就猛地一跳,向前撲倒,把臉埋在床墊里面。第二次試的時候,阿爾伯特又想用手去抓,當他快要抓住的時候,鋼軌又在身后響起。這時,阿爾伯特跳起來,向前撲倒,開始啜泣。
此后,又進行了幾次這樣的試驗,把老鼠放在阿爾伯特身邊,鋼軌在他腦后震響,阿爾伯特對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懼條件反應,華生后來在實驗報告中寫道:
“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他幾乎立即向左側猛地一轉身,倒塌在左側,作四肢撐起身體快速地爬動,在他到達試驗臺的邊緣前,用了相當大的勁才抱住他。”
更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阿爾伯特對其它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狗、皮大衣、絨毛玩具娃娃,還有華生裝圣誕老人戴的面罩。
停止一個多月以后,又對阿爾伯特進行試驗,正如研究者所預測的,他哭了起來,對老鼠和一切展現在他面前的毛乎乎的刺激都感到害怕,這時候,并沒有任何鋼軌敲擊的聲音。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華生認為,狗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條件反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經常給人的某中行為施以正強化(獎勵),那么這種行為就會鞏固下來;如果不給強化或給以負強化(懲罰),那么該行為就會減弱或不再出現。因此,強化很重要。華生認為,我們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關系,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加以強化,使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系,那么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