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咨詢師為您的健康生活導航

專業咨詢師為您的健康生活導航
|
一,孩子膽怯與恐懼的原因 兒童由于年齡小閱歷少,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認識和信心,碰到麻煩時表現出無法應付、神情緊張、退縮或恐懼,對一些常見的事物有時也會表現出恐懼的心理。實際上,兒童先天恐懼的東西極少,即“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般只有大聲、懸空等少數的刺激才會引起他們的恐懼感。兒童的恐懼多半是后天習得的。由此可 以發現,兒童的膽怯與后天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二,據學者的研究,兒童膽怯的類型如下: 1.條件反射形成的膽怯。譬如,兒童學彈鋼琴彈不好,遭到父母的嚴厲訓斥甚至過重的懲罰,便有可能不敢彈琴,并且一見到鋼琴就緊張。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學習某項專長失敗了,有些就敗在條件反射形成的膽怯。 2.泛化式的膽怯。這種膽怯是兒童對過去的痛苦經驗或情境相似的事物產生恐懼。如小學生某門功課考試成績差,被父母痛打一頓之后,他們可能特別害怕再考那門功課,進而可能會恐懼一切考試。在這些孩子心目中的邏輯是:考試就是大難臨頭了,肯定考不好了,肯定還要挨打了等等。這樣的心理對于正常的學習破壞性很大,有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3.模仿式的膽怯。這是通過觀察或模仿而形成的恐懼心理,如看到母親怕蛇自己也怕了起來,看到同伴被大同學欺負自己也怕大同學了。前面舉的兩個典型案例均與此相關。陳明志見過班里同學怕那位小霸王,自己也深懷恐懼;朱志斌也許見過別人家失去親人的悲慘情景,一聽說“媽媽死了”便恐懼過度,進而引發精神分裂癥。 兒童過分的膽怯與恐懼,往往會影響其健康個性的形成,長大后表現為退縮、壓抑、過于敏感和謹慎、膽小怕事、不求進取等不良心態與行為,鑄成悲劇命運。概括說來,造成兒童膽怯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家庭過度保護,使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缺乏基本的適應能力,對微小的刺激都承受不了;第二則是家庭缺乏保護,使孩子在毫無準備情況下,受到難以承受的刺繳和驚嚇太多。 三,怎樣培養孩子的膽量 《美國孩子為什么膽大》,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原文如下: 每年夏季到來,日本都舉辦孩子們參加的夏令營,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在夏令營中,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年齡的兒童。據國際夏令營組織者和輔導員稱,他們發現美國孩子膽子最大,不怕天黑夜暗,不怕單獨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不怕荒野密林,不怕昆蟲獸類,可以說什么都不怕。令人不解的是,不需大人陪伴的情況下,從來沒有發生過什么危險。為什么會這樣呢?富有20多年兒童教育經驗的輔導員岡崎喜子特地進行了調查研究,并親自到美國考察1年,訪問了各種職業的215個家庭。她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家庭重視教育孩子認識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并培養孩子在各種環境中保護自己的能力,使孩子心理上沒有什么恐懼感,因而其行為表現為勇敢無畏。 岡崎喜子的調查報告中有許多美國家庭的實例,現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各選幾個,也許我們從中可以受到些啟發。 1.工程師杰姆斯帶著3歲的兒子到城外10千米的鄉下看望父母。吃完晚飯,天已經黑了,進城的公共汽車也停開了,如果住下,等第二天天亮再回城,是合乎情理的。可是,他不這樣做,而是帶著兒子步行進城,兒子走一段,他背兒子一段,就這樣摸黑回了家。他為什么這樣做呢?他的回答是,從小讓孩子熟悉黑暗,他便不怕黑暗。 2.約翰書拉姆夫婦是從事生物工程的,每到假日,便帶著8歲的兒子與5歲的女兒到山區旅游。遇到山澗需要渡過時,便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徒涉點,然后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便講明道理,讓兒子懂得如何識別水深、流速。上山時,他們從不乘索道車,而由兒子選擇登山路線。走到途中,如果遇到懸崖峭壁,便讓兒子判斷能否攀登,如何攀登,有無危險,怎樣保障安全。孩子經過多次登山過河的實踐,見了山和水就不害怕了。 3.醫生戴維·斯洛文經常帶著5歲的女兒到自然博物館、動物園與植物園去,隨著女兒的興趣任意參觀。父親當義務解說員,遇到父親也不懂的問題,便及時向工作人員請教。女兒到10歲時,已能識別220種動物、 160種植物,并懂得它們的習性以及對人類的作用。女兒原來見到壁虎就嚇得哭起來,現在自己飼養壁虎。 4.布賴恩·歐文夫婦忙于商業工作,晚上有時不回來,9歲的兒子經常獨自在家。夫婦倆教育孩子做到“四個不”:不與陌生人交談,不坐陌生人的汽車,不在馬路上無故停留,不給陌生人打開房門。他們還教育孩子在天黑以后做到“四個要”:要打開臨街房間的照明燈,要打開電視機,要接打進來的電話(若對方說不出爸爸媽媽的名字,便禮貌地回答沒有這個人),以上三點都是為了表示家里有人;最后一點是要在睡覺前給爸爸或媽媽打一個道“晚安”的電話。 5.時裝設計師密契爾有一個10歲的女孩和一個7歲的男孩。他常利用假日帶孩子上街,隨時隨地講解交通規則和注意事項,說明怎樣做危險,怎樣做安全。如過馬路時一定要走人行橫道線,最好等有大人時與之同行;馬路上即使沒有車輛,亮紅燈時也不要擅自通過;在人行道上行走時,要走在街道里邊一側,或靠近房屋一側;不要在停著的汽車旁邊停留,防止車啟動時被撞;不要在人行道或馬路上奔跑和玩耍;不要在街上參與圍觀,等等。這樣,孩子一個人上街或放學后一個人回家就不害怕了。 請注意,岡崎喜子考察215個美國家庭后得出的結論:美國家庭重視教育孩子認識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并培養孩子在各種環境中保護自己的能力,使孩子心理上沒有什么恐懼感,因而其行為表現出勇敢無畏。細想一下,人為什么恐懼?主要是對面臨的事物不熟悉不適應。譬如,你走進一幢陌生的黑房子難免驚恐萬分,而在家中再黑也不會恐懼,因為你熟悉和適應并有足夠的能力對付。 四,幾種培養兒童膽量的方法: 1.刺激適應法。向孩子介紹他所恐懼的事物,使之熟悉此事物的特征。然后,讓孩子逐步接觸其恐懼的事物,適應一段之后,加大孩子與恐懼事物的接觸頻率,孩子的恐懼感便漸漸消除了。千萬注意不可猛然接觸,而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2.榜樣模仿法。有意讓膽小兒童從影視或書刊中看同齡人的膽大行為,并立刻鼓勵他們也試一試,做某件平時不敢做的事情,如夜晚到門外看一眼,或走一小段夜路(大人可隱蔽跟在其后)。當孩子完成之后會信心和勇氣大增。 3.技能訓練法。家長和教師可以輔導孩子練習。當孩子感覺自己有自護本領,膽怯度會越來越低,自會從容面對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