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在线视频|久草久草在线|麻豆免费网站|黑人体内精视频|免费看aaaaaa69片

煙臺心理咨詢

專業咨詢師為您的健康生活導航

電話 咨詢熱線: 13455519982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當前欄目:

首頁 心靈綠洲

有一種影響關系的障礙叫“應該”

01 整天不滿意型自虐狂

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總是對生活不滿意,對別人不滿意,對自己不滿意,你很難看到他臉上有愉悅幸福的光芒,大多數時候他的臉都擰成一個苦瓜的樣子,或者唉聲嘆氣,或者橫眉怒目,不是在指責別人的路上,就是在自責自己的路上。對了,他們還有一種明顯的特征就是愛抱怨,不停訴苦,覺得:


“為什么我這么不好?”

“我什么時候才能達到我想要的樣子?”

“為什么我娶了一個這樣的老婆?”

“為什么我的孩子這么差勁?別人家的孩子為什么就不呢?”

“為什么老天爺要這樣對我,讓我活的這么苦?”

…….


如果你能仔細感受他們語言背后的需求,會發現其實他們就是想說一句話:我應該比現在更好。


這個應該包含了:


”我應該有更好的我,

我應該有更好的愛人。

我應該有更好的孩子。

我應該有更好的工作”

……..


我有一個來訪者,英語4級不過抱怨為什么不讓他過4級,4級過了之后抱怨雅思為什么沒考到7,雅思考到7之后抱怨男朋友一點也不好,家里沒錢以后怎么生活,和男朋友分手后抱怨找對象好難…….


有的家長孩子這個問題好了,又找出那個問題,孩子上進了抱怨孩子花錢多,孩子省錢了又抱怨孩子整天待在家里不外出參加活動,孩子吃多了抱怨孩子會長胖,一點自覺性都沒有,孩子少吃又抱怨孩子為了減肥,連健康都不顧。



這種來訪者見多了之后,我覺得可以把他們統一歸到一類里叫:整天不滿意型自虐狂。


總之就是不能讓自己好過,進而不能讓別人好過。


總之就是不能讓自己滿意,進而也無法對別人滿意。


總之就是要處在讓自己不滿意佷痛苦的自虐狀態里。


唉,為什么事情/人不是我想的應該的那個樣子啊。




02 追求“應該”就是追求失望和憤怒


一個活在應該規則里的人,大概率他的情感體驗都是失望,我們都知道生活沒法圍著任何一個人的意愿轉,當我們用應該去要求自己,要求外界,要求他人時,會大概率遭遇失望。


或者說當我們在追求應該的時候,就是在追求失望,追求憤怒。


我的一個家庭咨詢的來訪者一家,爸爸總是在表達對孩子的不滿,這不好,那不好,在爸爸在這樣表達的時候,孩子耷拉著腦袋,眼神低垂,充滿羞恥,兩手不停的絞來絞去,然而爸爸似乎看不到孩子的尷尬和難堪,越說越起勁,越說越大聲,越說越嚴厲,似乎孩子的表現更加驗證了他的觀點:這孩子不該這個樣子,他應該那個樣子。


作為咨詢師,我在一邊聽的渾身難受,一方面佷心疼這個孩子,一方面對爸爸升起越來越多的憤怒。


難道他就感受不到這個孩子的痛苦嗎?


這孩子跟他想象中的萬能孩子比,是不行,那該怎么辦呢?


似乎這個爸爸也根本想不到這后面,他只是在不停表達你不行,你不是個好孩子,怎么生了你這么個孩子——為什么你就不能達到我的要求,然后我佷失望很憤怒,所以我就要指責你。


我們都看出來了,孩子只不過是個替罪羊,其實就算再換100個孩子,這個爸爸還是會失望,因為不可能會存在一個孩子滿足我們全部的渴望和想象,所以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爸爸他本身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幻想。


他認為自己的這些期望和幻想應該被滿足,而且應該被很容易的滿足,而且滿足的責任在于他人,在于環境。


也就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你得表現的跟我想象的一樣,如果不一樣,你就是一個很差勁的孩子,我就要指責你。


生活在這樣環境里的孩子他的自我要圍繞父母的要求構建,圍繞父母畫在空中的理想孩子的形象構建,而沒法圍繞自己現實中的樣子,這樣就制造了這樣一種差距: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總是不一致,尤其是當理想自我是完美的時候,一個人就會長久的感受到我不夠好,世界不夠好,他人不夠好。


果然,跟這個爸爸深入咨詢,就會發現他對待自己也會是像對待兒子一樣,充滿不滿,而他小時候,他的爸爸,爺爺也是像他今天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的。


似乎這個家族一直在用一種理想化的完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后代和孩子,用我一個來訪者的話說,如果我是一棵樹的話,似乎他們希望我一生下來就是一顆筆直的茂盛的白楊,而他們既不給我施肥也不給我澆水,他們對待我的只是:如果我不是一顆筆直的茂盛的白楊,他們就罵我責怪我。認為我對不起他。


對別人要求完美就是在試圖虐待別人,對自己要求完美就是在虐待自己。



而這,并不是愛。


愛絕不要求完美。雖然他們總是為這冠名一萬個為你好。


如果有人跟你說:“我希望你更加完美啊,我都是為你好才總是指出你的問題?!?


你可以一個字回過去了:“滾!”


03 活在“應該”思維里的人看不見人



上文案例中的爸爸對自己的孩子根本一無所知,他所看到的只是現實的孩子跟他想象中的孩子對比所產生的差距,他既不關心這個孩子的感受,也不關心這個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


他能看見的只是:為什么你跟我想象的不一樣。


為什么你不能達到我的要求,滿足我的想象。


為什么你不按照什么什么要求來。



處在這種心理發展水平上的人其實還沒法和別人建立真實的關系,建立的只是他們自己和他們的想象的關系,他會把想象投射到跟他打交道的人身上,然后因為這個投射的失敗而不停的憤怒和失望。


他們意識不到需要為這種投射失敗負責任的人是他自己,沒有一個人可以按照別人的想象活著,或者按照別人的要求活著,這意味著要犧牲掉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去做一個滿足別人的工具。


然而孩子是不能分辨這些的,所以很多從小在這種養育模式下長大的人,他們就犧牲掉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去做一個滿足父母需要的工具,這就是很多人會把自己工具化對待的原因:他們不會愛自己,只會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只關心自己的產出和成績,做不到的時候就攻擊自己,從來不會理解自己。


把自己工具化的人也一定會把別人工具化,工具化的特點就是他們壓抑和回避了自己作為人的真實感受,他們生活在達不到要求所帶來的恐懼和焦慮里,根源在于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害怕會被父母拋棄的不安全感,對于孩子來說,被拋棄的感覺大約就等于死的感覺。


工具的背后是我們在為一個要求服務:這個要求可能是完美,可能是超越所有的人,可能是不可置辯的道德教條,可能是一些其它莫名其妙的死規則。


我們之所以為這些要求不顧一切,犧牲自己,是因為這些要求代表著父母的愛,達到要求代表著我可以得到父母的愛,我沒有問題,我不會被拋棄,我是好孩子。


當要求被凌駕在關系之上,他是在要求一個人承擔另一個人無法承擔的部分,爸爸要求孩子承擔自己理想化不破滅,從而可以自我認同的部分,老公指責妻子不夠完美,是希望妻子可以承擔他自我承擔不了的部分:我不夠好,我不認同自己,我很痛恨我自己。如果你能承擔我這些恨,我就不會再怪自己了。


愛恨不能整合,意味著內部的分裂,好的我和不夠好的我沒法整合,所以要把不夠好的我分裂出去,扔到別人身上,用別人不夠好的方式來欺騙自己說似乎我是好的,我是完美的。問題不在我這里。


那么,焦慮和恐懼的就成了別人,我就輕松多了。


在一個家庭系統里,經常會上演這樣的投射及認同,所以家庭里經常出現替罪羊。那個出問題的人不一定是那個有問題的、制造問題的人。


04 走出“應該”思維從不回避自己的恐懼開始



應該思維的人經常表現出的情緒是憤怒,但其實憤怒是一種二級情緒,這意味著在憤怒之前還有一種情緒,憤怒是從這種情緒轉化而來的防御性的情緒,如果應該的人或者愛指責的人能更加誠實和細膩的感受自己,他們可能會感受到這種情緒可能是恐懼或不安全。


如上文所述,早年在要求之下圍繞父母的感受去構建自我的人,他們的安全感是建立在滿足父母的要求之上的,如果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就意味著可能會被拋棄或者不被愛,這種恐懼對于孩子來說不亞于死亡。


就像我的一個“整天不滿意型受虐狂”來訪者敘述的那樣,如果他對自己滿意了,他會感到不安,總覺得會有不好的事發生,沒法安心的享受生活,雖然整天對自己不滿,但這樣可以讓自己踏實和安全。


原來這個來訪者小時候他的父母經常表達對他的不滿,久而久之他就學會了在父母表達不滿之前先自己對自己不滿和攻擊,這樣父母就沒有什么好說的了,而且因為他總是對自己不滿和攻擊顯示出自己佷上進的樣子或者把自己弄病的樣子,父母反倒對他關心起來,也就是只有他虐待自己,攻擊自己,對自己不滿的時候,他才能避免他父母的攻擊,甚至得到父母的關懷。


這樣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習慣:不能允許自己滿意,不能允許自己快樂。一旦允許自己滿意和快樂,不安就來了。


活在道德教條下的人,面對不道德的人會感到憤怒,或許你可以嘗試感受一下自己,如果拿去憤怒,你會不會有的是不安,因為不道德讓你不安,面對不道德的人讓你恐懼,而你無法應對這種不安,所以你要憤怒,試圖用憤怒解決問題,保護自己。


我們要走出應該思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去直面自己的感受,直面憤怒之下的恐懼,并嘗試去面對這種恐懼,解決這種恐懼,這當然并不容易,然值得嘗試和追求,應該對于持有應該這枚利劍的人來說很像一個防御工具,他們用這個保護了自己,維護了自己,但因為保護維護的太厲害了,以至于沒法讓任何人靠近他們,他們也無法靠近任何人。


這個“人”里也包含了也他們真實的自己。


每一個應該都是在為指責做準備,為推開做準備,不要讓你和別人和自己的關系里夾著一個應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