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咨詢師為您的健康生活導航

專業咨詢師為您的健康生活導航
01.我害怕別人的評價
在意別人的評價是生活中困擾很多人的問題,也是讓很多來訪者苦惱的問題。
因為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總是試圖控制別人的評價,為此過的很辛苦,并且害怕別人會有不好的評價,所以活的患得患失,唯唯諾諾,總是在揣測今天的行為有沒有讓別人覺得我很不好的糾結中惴惴不安,每天內耗厲害。
更厲害的是,有的人過早地佝肩駝背,見了人習慣性的點頭哈腰,長此以往,整個人都比同齡人蒼老的厲害。
有的人面對不了別人負面的評價,因此陷入到跟別人的糾纏里,忙著自證清白,或者憤怒于你怎么可以這么說我,恨不得糊了別人的嘴,并且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憤憤半生,非得讓別人把負面評價改過來。
比如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里的李雪蓮,她可以打10年官司,為的就是讓別人改一句話,想要的無非就是:“我不是你說的那樣,你還我清白”。
李雪蓮認為自己的清白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改變,別人說她是潘金蓮,好像她就真的是了一樣,好像自己的清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而是由別人說了算一樣。
李雪蓮因為別人的一句負面評價失去了人生的自由,這可謂是最被動的人生了,別人無意的一句話就像一塊巨大的石頭砸中了自己的生活。
是誰賦予了這句話石頭一樣的分量?毀滅一樣的力量?
毫無疑問,是李雪蓮自己本身。
那些很在意別人評價的人同樣也是如此,他們賦予別人的評價很高的力量和分量,所以讓這些評價有了巨大的傷害性的力量。
02.為什么有的人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
A.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因為一個人沒有形成穩定的自我評價,不知道自己是誰
人們之所以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因為他們認為別人評價中的他就是他,而不是別人評價中的他只代表別人眼中的他,是別人的一種投射,這是一種在心理上未分化的表現。
嬰兒最初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嬰兒需要從媽媽的眼睛里來確認我是誰,如果媽媽的眼睛里閃現著快樂滿足,笑意,嬰兒就會認為自己是好的,是沒問題,如果媽媽的眼睛里閃現的是抑郁不滿,憤怒冷漠的東西,嬰兒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此時媽媽的表現被嬰兒感知為是自己好壞的一部分,因為嬰兒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他是要從媽媽的眼睛里確認我是誰。
此階段的嬰兒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東西,哪些是媽媽的東西。這就是心理未分化:自身的一些功能依賴外界承擔:比如說評價功能,解讀發生了什么的功能。
如果媽媽能夠看見嬰兒,并且持續的給他反饋,比如你真是個好寶寶,寶寶你會翻身了,寶寶你睡醒了之類的。嬰兒逐漸就會有了我的概念,我的感覺。
在心理上凝聚成“我”的感覺,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這意味著內化了基本的安全感和穩定的自我評價。
也意味著我知道我是誰。
我知道我是誰,在面對負面評價時我就不需要去辯解我是誰。
我知道我是誰,就不需要再在別人的眼里去確認和尋找我到底是誰?我是不是好的?我是不是有問題?
很明顯,很多人過于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因為他們無法定位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問題。
他們一直認為自己的好壞是由別人說了算的。
因此也就必須依賴外界評價。
沒有凝聚成“我”的感覺,一是因為自己的感受,需求長期沒有被看見和確認過,所以不知道“我”是什么感覺,沒有那個體驗;二是因為可能總是在圍著別人的感受轉,比如圍著媽媽的評價轉,好壞由媽媽說了算,自己說了不算,讓人沒法相信自己的感受,認為自己是不可靠的,只能依賴別人才能不犯錯,才能活下去。
雖然外表已經成長為一個大人,但是心理的某些部分的發展還固著在嬰幼兒期,感受和需求缺乏被看見,被理解,被確認,甚至總是被不認可,一直在尋求著認可,尋求著你是個好孩子,你做的夠好了的夸獎。
有的人她都已經做了媽媽了,她還在努力的尋求著別人的認可:為什么我為這個家做了這么多,卻沒有人認可我?
這個邏輯依然是個孩子的邏輯,就是把認可的權力交給外界,認為只要我做到怎么樣了,外界就應該怎么怎么樣。
如果沒有,就很不理解。
但是成熟的人都知道,這兩者關系不大。能不能認可你不取決你做的多好,更多的是取決于對方有沒有這個看見認可的能力。
如果他沒有這個能力,你做的再好,他也看不見,認可不到。
意識到這一點,就會客觀看待別人的評價了,不再依賴別人的評價。
B.經歷過太多負面的批評
一個成長中經歷過太多負面批評的人,對自我形成的自我認知就是很差的,很不好的,自己有問題的,這種人很容易發展出一種保護自己的防御機制就是避免類似的痛苦再次發生,也就是避免再受到任何批評。
想象一下你有一雙腿,這雙腿曾受到過暴擊,很多傷害,雖然現在它們外表良好,但是內心沉淀著很多舊傷。
而另一雙腿,沒有受過什么傷害,非常健康。
現在他們同時承受一次敲打或者滑倒。結果就是那個有過舊傷的腿可能會痛的非常厲害,一點微小的傷害可能就會讓它痛不欲生,因為外界的刺激觸發了他內在巨大的舊傷,而健康的腿可能就會疼的沒那么厲害,而且可能疼一會就好了。
有的人長大后變的像刺猬,渾身帶著鎧甲和刺,絕不能受哪怕一點點批評,不然就會變的非常激動,扯天扯地,糾纏個沒完,是因為他心里舊傷多啊,潛意識里壓抑的憤怒多,委屈多。如果你不小心引發他,他會把積攢的前半生的憤怒和怨恨一股腦全算在你頭上。
舊愁新恨,一起傾瀉。
做管理的人會經常面對這樣的難題,部門里有個刺兒頭員工,很難管,批評不得,一批評就跟雞遇到了開水,瞬間炸毛。
不要害怕,這只是一個內心受傷過多的員工,對這樣的員工,就要減少批評,少用批評這種管理策略,多給溫暖和鼓勵。
如果你是一個刺兒頭員工,總是容易炸毛,要看到每次你炸毛的時候,內心的脆弱和曾經的傷害,多擁抱一下自己,看到那些傷害累累的傷口,給他們清洗,包扎,上藥,用溫暖和愛。只有這些傷口愈合,你才會不那么容易炸毛,不再敏感于別人的批評。
03.如何改變?
A.確認自己的感受,確認自己的需求
很多來訪者咨詢了一段時間后,突然會有這種感覺: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會首先去感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判斷,而不再盲目去盯著別人怎么想。在別人發表一個說法的時候,他們會問自己,那么我是怎么想的。
有了這種對自己感受,需求和別人說法的區分,很多人會覺得仿佛自己有了皮膚,別人的評價說法不再那么容易傷害到自己了,因為他們感受到,別人的說話只代表別人,而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
能夠看到并且信任自己的感受、看法,這本身是擺脫別人感受、看法的第一步。
在很多依賴外界評價的人那里,這種自己的感受、看法常常是被他們忽視和不被信任的,因為忽視和不被信任,所以他們總是看不見自己,因為不信任自己,所以他們無法賦予自己力量,但這不代表這些感受和想法就不存在。
即便在最壓抑最忽視自己感受、想法的人那里,這些自己的東西也會以頑強的生命力渴望著被看見:只不過很多時候,它們是通過疾病,不舒服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人的語言只有一種,但潛意識的語言有很多種,軀體障礙,疾病,人際沖突,難受等等可能都是在訴說你沒看見的你的部分,就看你能不能好好的去傾聽自己的內心,去解碼這種無聲的訴說。
“我”形成的前提是自己的感受、需求、渴望被反復的看見,確認,如此才能分出你、我。
B.不光接受到別人的評價,更要看見別人評價背后的背景
很在意別人評價的人他們在對待別人的評價時,會根本不考慮這個評價他的人他們本身是怎么樣的?他們本身是怎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人格特點?他有能力給出正面評價嗎?
比如有的人他本來就是杠精,你卻非要獲得他的認同,讓他不要杠你,跟他爭論個不休。那么,他有“病”,你是不是也好不到哪里去?非要讓一個有病的人不要在你面前“犯病”?
有的人他本來就是勢利眼,你非要讓他真心愛你,無條件愛你,不要歧視你,認同你。那么,你在跟什么過不去?
看見一句評價背后的整體因素,你就會發現很多事很多人他根本不是針對你,而是他就是那么一個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決定了他會說出什么樣的話。
也就是說別人怎么評價你跟你好不好沒啥關系。
跳出這個局限的視角,你才能更清楚發生了什么,由此才有更好的選擇。
C. 你控制不了別人的評價
別人怎么評價你取決于他,這個不受你控制,你能做好的就是你自己。
你需要的是給自己交代,而不是給別人交代。
D.多問自己,我要的是什么?
你想要什么,決定了你會做出怎樣的回應。而不是根據別人的評價作出自己的反應。
這是很多害怕別人評價的來訪者成長后最大的感悟。
以前在單位都是害怕領導同事怎么說,現在更關注我要的是什么,我要怎么反應。
以前很被動,現在明確我想要什么的時候,才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主動權。
是的,明確你想要什么,決定了你怎么應對外界這些評價。
這就是反客為主。
E.與那些能真正支持你,認同你,理解你的人聯結
徹底的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很難做到,畢竟人都有脆弱和低谷的時候,人在脆弱、低谷和迷茫的時候,會尤其容易在意別人的評價,渴望去依賴別人,渴望從別人那里獲取點力量支撐自己,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所以人需要在平常的時候有所儲備,有幾個那么質量好的關系,可以在這些時候給到自己力量和關懷,而往往這些人給到你的評價也都比較有益,
有真正的理解你的人的認同,和評價,也會很大程度上減少人盲目的在意所有人的評價的行為。一個人盲目的在意別人的評價,也恰恰可能反應他身邊缺少高質量的有支撐的可以看見他,滋養他的關系。
一生難得一知己,一旦擁有便有了對抗世界的力量,說的就是這樣的關系吧。
不過沒有也沒關系,你還有很多時間去尋找?;蛘吣阋部梢試L試來咨詢,在一段滋養型的關系里,看見自己,療愈自己,內化一個穩固的“我”,以迎接外界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