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在人際效往中,發現自己在才華、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不悅、自慚、怨恨、惱怒等負性情緒體驗。它通常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取得的成績心懷不滿;看到別人冒尖、出頭心有不甘,總希望自己與別人相差無幾或者比別人強。如果嫉妒者能通過正當的努力奮斗去縮小與別人的差距倒是無可非議,也不必大驚小怪,這可謂是一種積極的嫉妒。然而,如果嫉妒者沒有競爭的勇氣,不是正當的去面對和解決自己在競爭中的不利,而是采取不道德,甚至不合法的言行發泄自己的不滿,諸如:諷刺挖苦、造謠中傷、挑撥離間、公開侮辱、搞惡作劇等,這就是一種消極的嫉妒,是一種心理障礙的體現。
嫉妒心理有著相當的普遍性。古往今來,大凡正常人沒有幾個完全沒有嫉妒心。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看到別人比自己幸運,心里就“別有一番滋味”。這“滋味”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緒體驗。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種經歷。
消極的嫉妒心理是我們堅決要克服的,而要克服消極的嫉妒心理,必須學會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
(人際心理http://www.gaoyn.com)
1、 理性認知法
應該認識到:不服輸,不甘落后并不是壞事,相反,它是一個人進步的動因之一。但是,萬事都超人前,樣樣都不服輸,卻是不可能的。由于先天的遺傳素質、后天
的環境影響、教育、個人的實踐活動以及主觀努力的不同,導致人與人的發展有差異性。某些方面自己領先別人,某些方面別人超過自己,這是正常現象。再說,就是“平起平坐”,也只是一種暫時現象。隨著各人努力程度和客觀境遇的不同, “平起平坐”隨時有可能被打破。因此,想在每一個方面都獨占鰲頭,最終只有自尋煩惱。因此,既要學會不服輸,又要學會服輸。不服輸是為了進步,服輸則是為了更好地向別人學習,目的也是為了進步。明白了這一點,對于好勝心強的人來說,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驅散嫉妒的困擾。
2、 改變比較方向法
對他人的嫉妒常常由于自己太在意對方在某方面的優勢而引起的,如果改變與對方比較的方向,拿自己的長處與對方作比較,或者把自己同更弱的人比較,這時失衡
的心理會獲得新的平衡。
3、 心理位置互換法
俗話說: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心理位置互換”。一旦嫉妒的陰影籠罩自己的心頭,要學會站在對方的位置上設身處地想一想: “假如我是他,別人這樣對我,我會怎樣想?怎樣做?”這樣,就可以借助內心的情緒體驗,自覺地驅散籠罩在心頭的嫉妒陰影。記住孔子說的一句話:“已所不欲,勿施與人”。
4、 根除私心雜念法
培根曾經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話說: “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與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嫉妒的人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只能自己好,不許別人有進步。只要別人在某方面超過上自己,使得自己的利益或形象相對降低,嫉妒之心便油然而生。陶鑄有句名言: “心底無私天地寬”。只有徹底根除私心雜念,以大局為重,才有助于克服嫉妒心理。因此,要注意加強自身思想修養,克服自私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5、 積極升華法
培根說得好; “每一個埋頭于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 對別人的成績與其嫉妒,妄圖打擊別人以抬高自己,或無視事實,夜郎自大,倒不如把自己的消極嫉妒變為上進的力量,積極投入到競爭和競賽中。可從自己的優勢入手,選擇突破口,奮起直追,加倍努力,以此來縮小彼此的距離或趕超對方。
6、 賠禮道歉法
如果因自己的嫉妒產生了錯誤的舉動,往往會造成同學關系僵化,由此產生內心不安。應找一個恰當的機會,當面向有關同學承認自己的錯誤,賠禮道歉,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勇于承認并改正錯誤,是擺脫良心譴責,修復人際關系的良方。